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多见于儿童的传染病,常表现为手、足和口腔有丘疹、疱疹,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需进行隔离并抗病毒治疗。症状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多数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发病后常有1-3天的发热、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皮肤在手掌、足底、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如不破溃感染,常在2-4天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落后无瘢痕。口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也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多与皮疹同时出现,或稍晚1-2天出现。口内疱疹极易破溃成糜烂面,上覆灰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红肿。



病因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微生物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其他的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4-7、9、10型和B组1-3、5型,以及某些埃可病毒也可引起。治疗手足口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重症病例的治疗,具体如下:一般治疗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饮食清淡。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衣服、被褥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肤引起破溃感染。病因治疗手足口病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可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巴韦林胶囊等。对症治疗当患者有低热或中度发热时,可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并给予头部冷敷和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有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呕吐、腹泻者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口腔有糜烂者可应用西瓜霜喷剂、冰硼散等。重症病例的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需要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血压变化,可选用米力农注射液、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抗生素防治继发肺部细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