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含义

大乘佛教的含义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称部派佛教为“小乘”,或“二乘”。历史上广义的大乘佛教泛指当时的北传佛教。现代狭义的大乘佛教一般专指汉传佛教。以与南传、藏传(密乘)共同组成佛教三大语系。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以慈航普度,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总体而言,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精神所在。

末学浅见如下,供楼主参考:

简单来讲:小乘是在世间六尘境上进行深细观行,实证“我本虚妄”“一切法空”而成就“声闻菩提”。这个“空”是“无常空”。一切法皆是成住坏灭,皆是“暂时有”之故。因而能够建立“无我观”,能够舍弃这个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我”。若能如此,即是小乘初果人。

这个小乘初果人,很不简单!

在成就上来讲,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能得解脱。《优婆塞戒经》云:“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未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而非想非非想天,已经是六道中的最高成就。因而,能不能成为小乘初果人,是凡夫与圣贤最根本的区别标准:前者无量劫沉沦生死,后者解脱生死指日可待。

在难度上来讲,我等凡夫(以至于一切人天:包括外道的教主、神等等)无量劫以来,无数次得四禅八定生于诸天,无数次造五逆十恶生于地狱。却从未得到解脱分法。可见此事只稀有难求。

在知见上来讲,很多“大师”,自命大乘人。却不能舍我:将这个能知能觉之我认为真心。认为常住不坏。久熏佛法,时常诵念“有我罪非轻”,却不能舍弃这个“我”。种种说教,玄奥高妙;寿终之时,全无一点用处。

偈云:

我为生死来出家,何须算尽海中沙;

无常煞鬼猝然至,锦绣文章乱似麻。

初果人的破四相,并非如同木石一般无分别。不仅初果人如此,二三四果乃至悟后菩萨亦如此,不仅悟后菩萨如此,诸佛世尊应身世间:出家、成道、说法、灭度。其间数十年乃至多劫,亦是有分别。

这个“无我观”,在声闻乘来讲:是现观一切法(不包含真心)虚妄不实而建立。在大乘悟后菩萨来讲:是现观一切有情的真心本不生灭而能生万法,现观“真我”常住而知色身、五蕴、十八界皆是虚妄而建立。并非是说:此人、此众生即是我;我即是另一人、另一众生。若如此,无量诸佛圆成佛道无量劫,为何自己尚且沉沦生死?若如此,无量有情坠于地狱无量劫,为何自己还在上网寻求佛道?既无分别,我亦已是诸佛;我亦已在地狱。而现观事证,并非如是。

小乘的“自了”,是因为“定性声闻”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不愿成佛,不愿度生。而且,厌离世间一切。证果之后,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等死(定性声闻的阿罗汉,必须在此一期寿命终结时才能取无余涅盘)。生前并不实知涅盘的内涵,因信受佛说“涅盘中有本际不灭”而能安心取涅盘。需要依靠寿终这一法、“灭尽一切法”这一法来证涅盘。(此时,阿罗汉的觉知心亦灭。绝无可能自知已在涅盘中。亦无有一个“我”来领受涅盘境界。岂有阿罗汉能入涅盘?)

而大乘悟后菩萨,生前即能现观涅盘的内涵。因而无需等到寿终去取证涅盘。不仅如此,因现观色身等一切法皆是真心出生,皆是虚妄无常。因而不畏惧生死,更愿意无量世生于世间救度众生。

如上,小乘自度,大乘自度度他。二者泾渭分明。

偈云:

钝根小智闻一乘 怖畏发心经多劫

不知身有如来藏 唯欣寂灭厌尘劳

众生本有菩提种 悉在赖耶藏识中

若遇善友发大心 三种炼磨修妙行

永断烦恼所知障 证得如来常住身

大乘悟前,绝大多数必须先断我见。我见未断,悟缘极难成熟。一旦破本参(七住位菩萨),则必断我见,同时得小乘初果的解脱功德。破重关(十住位菩萨)同时兼得小乘二果的解脱功德。破牢观(初地菩萨)得三果的功德。至三地满心,即能取无余涅盘,得小乘四果的功德。却因乘大愿,故意留一分思惑不断,以润来生。直至六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然而,此时有佛亲自教以成佛之道,以免菩萨取无余涅盘。于是继续留惑润生,直至进修到佛位。

大乘破本参开悟明心,虽然在解脱的功德上仅相当于小乘初果。然而小乘人是“知(证)其然不知(证)其所以然”大乘初悟却是“知(证)其然又知(证)其所以然”。二者迥然不同。佛经之中,常有“凡愚”之说。“凡”是指未脱生死的有情;“愚”就是指定性声闻的小乘诸果人。“圣贤”亦有所指:“圣”是指初地以上(禅宗三关齐破)的圣位菩萨。完成第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可得诸佛公开授记,名为“菩萨摩诃萨”。“贤”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的“贤位菩萨”(其中包含了明心见性具足的十行位以后的阶位)。

菩萨心中,的确无众生可度。菩萨所见一切有情行来止去,作种种善恶之法。无非是一个个如来藏。岂有众生可言?

小乘人心中,却是见到一个个有情沉沦生死,受苦无尽,不得解脱法。因而以实证“无我”的智慧而求永灭自我,早取涅盘。

菩萨无量劫不断度生,所度有情(实无有情得灭度)无量无边。故名为“大乘”。

阿罗汉自得果到入灭(实无阿罗汉能入涅盘),就算能教导有情灭尽一切法取涅盘。所度之人很有限。因为仅此一生而已。故名“小乘”。

南无三世一切佛

南无甚深微妙法

南无大乘胜义僧

大小乘的区别是:发心为自己解脱痛苦而学佛是小乘,为众生解脱而学佛是大乘。

我建议你自己去研究一下佛教史,网上都查得到,你仔细去考察大乘兴起的原由,就会明白楼上这些人都是人云亦云不求真相的围观群众。

大乘的兴起跟一个叫龙树的人有关系,建议你仔细看看龙树的经历以及他所宣扬的东西,然后仔细对照金刚经去看看有什么区别,好好想想释迦牟尼佛本人是否是龙树之后宣扬的那样。

小乘佛教 自度 大乘佛教还可 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