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蝗虫可以吃。不过,这次的沙漠蝗,就很难保证了。毕竟沙漠蝗个体很大,可能会吓退一些吃货。蝗虫从生态型上来说,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群居型飞蝗,一种是散居型飞蝗。平时我们欺负的,都只是一些散居型飞蝗而已。吃货的确吃得下蝗虫,但那是在蝗虫体形小,且没有“过多”的时候。如果真的出现大面积严重蝗灾的时候,实际上,靠人类来吃蝗虫解灾是不靠谱的。因为人不能违背自己的生理本能,而人类的生理本能就是“欺软怕硬”。铺天盖地的蝗群到来,人最先想要做的永远是逃跑、躲避,这是肯定的。鸡禽算是蝗虫的天敌吧?当过多的蝗虫出现,你把一只鸡扔进蝗群,它的第一反应也不是放怀大吃,它也会迅速逃跑。生命再牛,无法与本能做对。间或有个别人能战胜心理压力,出来捕食蝗虫,但数量太少,其行为也影响不了大多数人。所以,如果真的出现大面积严重蝗灾,靠吃蝗虫来解灾,完全不靠谱。蝗虫当然可以吃,但那也是在人们面对蝗群仍心有余裕的情况下。当半尺长的大蝗虫铺天盖地冲来的时候,如果谁没有产生本能反应,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还能想着去吃,那他可就太牛了。不建议人进食,但可以将之成为家禽雀鸟的饲料。因为昆虫不是人类主要食物,也可能有许多未知的病毒,虽然从物种上看不会被感染,但是风险依然存在!能吃?还能在中国泛滥?你这是一个伪命题,从古自今,在中国只要是发现能吃,人们还不用费很大力气吃到的动物,也就是性价比还不错的物种,都是不可能泛滥的。古代的时候有蝗灾,那时候人是吃不饱肚子的,为什么不吃蝗虫呢,其实也是吃的,只是因为蝗灾刚来的时候还有粮食吃,没有粮食的时候蝗灾走了,主要还是意识问题,而且也不好抓。那么现在的话emmmmmmmmmm有人知道现在蝗虫多少钱一斤么?再说一个吧蚂蚁大家都知道,虽然算不上泛滥,也是挺多的目前好像还没有找到吃的方法,据说是可以药用的能!但也不吃,可以让鸡、鸭去吃。在自然界蝗虫吃草,大鱼吃小鱼,老虎吃野猪,每一个营养级的转化都是有限度的,简单说就是,人吃了饭也不是都变成肉了,我们保持体温需要能量,运动需要能量,甚至啥也不干的时候大脑和内脏也要消耗能量。那蝗虫吃了草也不是都变成蝗虫肉了。这就是生物链里面所谓能量流动的损失。蝗虫,也叫蚂蚱,中国人吃蝗虫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生吃过蝗虫,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举动也让老百姓依葫芦画瓢,将害虫变成了盘中餐。在北京、天津两地,老一辈的人非常爱吃蝗虫,天津卫还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烙饼卷油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而在泰国,“油炸飞虾”这道菜人尽皆知,东亚飞蝗更是被列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其实,蝗灾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蝗虫经过之时,而是蝗灾之后粮食作物长不出来的那一段时间。发生蝗灾的时候,其实大家还是有存粮可吃的,因为蝗虫破坏的是庄稼,但并不是存下的粮食,而蝗灾发生时,大家也只是保护庄稼,并不会去考虑食物的问题。再说,蝗虫经过的时间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几天。当时又没有冰箱之类的强力保存机器,就算真的未雨绸缪去大量抓蝗虫,也不会保存太久,就不能吃了。食蝗的方法也都一致,捕蝗虫后蒸熟,再经过晾晒后去其翅足而食。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蝗方法。蝗虫虽能食,但百姓还是惯以粮食为生,官府为了鼓励民众积极灭蝗,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令百姓捕捉蝗虫后到官府那里换取粮食。这也是一种政府赈济灾民的方式。蝗虫经过的时间短,要想吃到它们,就得跟上它们的迁徙速度。就算捉来吃也吃不了多久,大量捕捉更不现实,没有可供冷藏存放的容器,过不了多久就会变质不能吃了。而且蝗虫虽说高蛋白、可以吃,偶尔吃是不错,但天天吃这个充饥肯定是不行的,不仅会反胃恶心,还会吐绿水,对身体极不好。蝗虫是可以吃的,高蛋白质嘛,不过也是高蛋白会害人,有的人会过敏。可以让鸡吃蝗虫,然后你吃鸡,天然无污染。容易引起过敏的蛋白质常见食物为牛奶、黄豆、花生、蛋、鱼以及甲壳类、海鲜等。蚂蚱、知了等昆虫也富含高蛋白,但是由于虫类的食用人群较少,病例也比较少。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昆虫类食品走上餐桌,过敏体质的人群一定要当心,昆虫所含的异种蛋白,较肉蛋奶更易引发过敏。蚂蚱、知了、蚕蛹、竹节虫等异体蛋白的食物要谨慎食用,一旦发现不适症状,必须即刻送医。现在蝗灾少了是因为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剪,干旱会导致蝗灾,干旱使得大面积湿地、河床等等裸露,蝗虫可以产卵,孵化率也会变高。望采纳,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