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紫苏梗的作用有哪些1、解热作用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克/公斤经口给予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用朝鲜产紫苏的浸出液,给予因温刺而发热的家兔,亦有较弱的解热作用。2、抗菌作用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3、对血糖的影响紫苏油0.35毫升/公斤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此肟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较缓慢。2紫苏梗的药用价值药性说明紫苏辛温行散,叶轻如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如脾胃,善于行气和紫苏梗中,理气安胎。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此外,又解鱼蟹之毒。发汗解表(苏叶较佳)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主治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风寒犯肺,咳嗽痰多;外感风寒,内兼气滞者用之更良。行气宽中(苏梗、苏兜较佳)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为行气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兼有理气安胎之功。解鱼蟹毒(苏兜较佳)适于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3紫苏梗性状鉴别显微鉴别 紫苏茎(直径2.3mm)横切面:呈圆角状四方形。表皮细胞切向延长,外壁复角质层,非腺毛,腺毛和腺鳞较多,非腺毛由4\~8个细胞组成,长280\~720μm;腺毛的腺头为1\~2个细胞;腺鳞直径约56μm。皮层细胞3\~4列,四棱处的皮层外侧有6\~9列厚角细胞。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射线1至多列,有壁孔。髓大。普通鉴别 紫苏茎呈方柱形,有四棱,直径2\~5mm。表面棕紫色至紫绿色。有稀疏白毛,节明显,其上有对生小枝或叶,叶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先端尖,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有凹腺点,叶柄紫色或绿色。气芳香,味微辛。野苏:与紫苏相似,但叶片多数比紫苏小,上、下表面均为绿色或暗绿色。茎表面淡黄棕色。气味同紫苏。以茎叶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功能主治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4紫苏食用的注意事项更好地发挥紫苏的疗效,单独烹饪时间不宜超过三分钟,一般中药煎煮要配合药材的性质,紫苏属于解表药、含挥发油,需要减少煎煮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它的药效。高教授提醒大家,药材需要提早用净水浸泡,所以把紫苏浸泡后煮到沸腾后五分钟就足够了。需要注意的是,血虚者和气虚者不宜过多食用紫苏,因为二者都是虚症,当补。中医说的气虚者,动则喘乏、疲乏倦怠、饮食减少、大便溏泄、不耐疲劳、容易患病、抵抗力低下;血虚者(贫血)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心悸心慌。因此气虚补气、血虚补血。而紫苏性质发汗解表,而中医认为血汗同源,若血虚再发汗则伤阴耗血、伤气阻阳,所以气虚血虚者,一般没有表症不得用发汗药。而是否二者在得风寒感冒的时候就不能使用紫苏呢?高教授解释到,气虚的人需要益气解表,参苏丸就是为气虚风寒者专设,在使用紫苏的同时要配合党参等补气药使用。紫苏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咳嗽胃疼、解鱼蟹中毒、治口气、止呕嗝、理气安胎、还能够消散梅核气,高教授向大家推荐:“紫苏是一个药食两用、非常珍贵的好食材。”5紫苏梗的历史记载本品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紫苏梗有收载,所述内容基本一致。苏颂《图经本草》载:“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夏采茎叶,秋采实”。《本草纲目》载:“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夏日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