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穿青人”?

"穿青人"——穿着青色衣服的人,朴实无华的解释中透露出一丝欺骗。ok,事实上,穿青人又称为穿青族,是一个炫酷又带点神秘的民族。

众所周知,我国有56个民族。因此,理论上来说,既然穿青人能被独立划分为一个民族,那么它大概率也就是56个民族中的一员。但是事实却是,它并没有被归为到56个中的一个(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

关于它为什么没有归入到56个民族中这个问题,我想说,其实也不是想要刻意孤立他们(当然了,他们估计也没想过要拽拽地自成一派),只是这个问题每次被抛出来,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什么是“穿青人”?

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目的是确认民族成份。那时候初步的设想是把穿青人归入到汉族,但是因为各种严谨细致的考究,这个命题始终都没有得到一致的支持。

后来好不容易到了2014年,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穿青人”这个民族可以被写在身份证上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这个名族逐渐被认可,被接纳的一种表现。更深层来讲,也算是一种文化保留,不必被同化,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

个人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文化,也较为合理。那么接下来说一下“穿青人”的独特之处~

什么是“穿青人”?

首先就是,既然被称为少数民族,那么成员数量肯定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只有约65万人)。与此同时,“穿青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布是相当集中的。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北地区,再具体一点的话,散布在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黔南这五个地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穿青人”思想还是很开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汉族妇女沉迷追求三寸金莲的时候,穿青族的mm们就开始解放自己了。她们不爱花盆底,喜穿细耳草鞋或某不知名勾鼻花鞋。除此之外,她们还喜欢戴大勾耳环(地铁老爷爷看手机),梳三把头(穿越既视感)。

什么是“穿青人”?

就语言来说的话,目前“穿青人”主要讲贵州那边的官方语言,仅有少部分人还保留着其独特的母语(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其可辨别点为:把“f”念成“h”,“ian”变“ie”?恕我直言,本四川人也h, f不分,所以不知道我是不是有穿青人血统。

至于“穿青人”的来源,学术界目前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考古来看的话,主流的两种讲法如下:

(1)土著说

有主张土著说的,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部分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

什么是“穿青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分支说

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

总之,存在即合理,我等屁民,尊重即可哈哈哈哈~

"穿青人"——穿着青色衣服的人,朴实无华的解释中透露出一丝欺骗。ok,事实上,穿青人又称为穿青族,是一个炫酷又带点神秘的民族。众所周知,我国有56个民族。因此,理论上来说,既然穿青人能被独立划分为一个民族,那么它大概率也就是56个民族中的一员。但是事实却是,它并没有被归为到56个中的一个(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

关于它为什么没有归入到56个民族中这个问题,我想说,其实也不是想要刻意孤立他们(当然了,他们估计也没想过要拽拽地自成一派),只是这个问题每次被抛出来,都存在较大的争议。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目的是确认民族成份。那时候初步的设想是把穿青人归入到汉族,但是因为各种严谨细致的考究,这个命题始终都没有得到一致的支持。后来好不容易到了2014年,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穿青人”这个民族可以被写在身份证上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这个名族逐渐被认可,被接纳的一种表现。更深层来讲,也算是一种文化保留,不必被同化,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个人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文化,也较为合理。那么接下来说一下“穿青人”的独特之处~首先就是,既然被称为少数民族,那么成员数量肯定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只有约65万人)。与此同时,“穿青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布是相当集中的。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北地区,再具体一点的话,散布在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黔南这五个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穿青人”思想还是很开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汉族妇女沉迷追求三寸金莲的时候,穿青族的mm们就开始解放自己了。她们不爱花盆底,喜穿细耳草鞋或某不知名勾鼻花鞋。除此之外,她们还喜欢戴大勾耳环(地铁老爷爷看手机),梳三把头(穿越既视感)。就语言来说的话,目前“穿青人”主要讲贵州那边的官方语言,仅有少部分人还保留着其独特的母语(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其可辨别点为:把“f”念成“h”,“ian”变“ie”?恕我直言,本四川人也h, f不分,所以不知道我是不是有穿青人血统。至于“穿青人”的来源,学术界目前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考古来看的话,主流的两种讲法如下:

(1)土著说有主张土著说的,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部分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2)分支说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总之,存在即合理,我等屁民,尊重即可哈哈哈哈~

穿青人早期叫“里民子”,也叫“羡民”或“县民” ,后期叫“穿青”。之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传统服饰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目 前,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今后仍然继续作为独立的“穿青人”来对待 。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穿青人把山魈作为图腾,在许多生产、生活用具上刻镂图像,点化浮形。把猴作为与民族相关的动物,不许随便提到,侮辱更是禁忌,否则被认为是不敬祖宗,辱没先人的行为。这反映了穿青人原始图腾信仰的一些情况,到后来发展为图腾信仰一五显华光崇拜,只要穿青人生息的地方,就有这种崇拜的物质体现--“五显庙”和“五显坛”。

中国是一个民族种类众多的大国,我们常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由此可见,在我们所有人的认知里,中国民族有五十六个种类,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中国还有一个种族叫做穿青人,是中国人,却不在五十六个民族之列。

一些专家认为,穿青人其实不能算是一个民族,它应该只是一个成员团体的名称。穿青人在早期又叫做“土人”、“县民”,有很多种不同的称谓,但到后期就全部统称为穿青了。关于穿青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穿青人本来就是贵州本地人,这是因为穿青人基本都分布在贵州的各州县;还有一种被大众广为认可的说法,认为穿青人其实是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派人来到云贵地区剿匪,最后这部分人选择了留在贵州,然后在贵州一带安营扎寨,自称为穿青人,以此区别身份。

1368年,朱元璋称帝,始建大明王朝,当时才刚改朝换代,虽然大局已定,但是元朝等多方势力依然残存,而在遥远的云贵地区,还有梁王瓦尔密以及一些强悍的土著居民,天高皇帝远,朱元璋无法时刻关注到云贵动向。

再加上当时占据着西南方的瓦尔密力挺元朝,不肯向朱元璋俯首称臣,于是为了肃清国内忧患,朱元璋决定整治西南势力。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打的是和平牌,即派使臣前往商议,但是前后派出的几位使臣全都在西南被杀,朱元璋一怒之下,就决定动用武力解决。

1382年,朱元璋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领三十万将士前往云贵地区整顿当地势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调北征南”事件。1384年,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云贵势力被肃清,征南将军率部众班师回朝,但是这次回去的人极少。

因为西南地处偏僻,很多山野都没有开发,这种环境也导致流寇四起,百姓难以安生,于是随行副将沐英将军带着二十万部下留在西南,其一是为了掌握对此地的绝对控制权;其二是云贵处于边境地区,需要有将士驻守。

而当时的安顺是云贵两地的中心,因此也是明军的主要据点,现如今,安顺的天龙有个屯堡村,住着的就是当年出征的明朝将士的后代。而军队留守边疆,同时也带动了西南军力以及经济的发展,当地人民的生活渐渐的不再四处流浪,而是开始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士们渐渐融入当地生活,很多人直接在此处娶妻生子、安家立业,放弃了回归故土的想法,慢慢地,穿青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200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穿青人数量达到67万,其中以毕节的纳雍和织金两个县人口最多。

而最能体现穿青人文化的就是他们的衣着服饰,他们所穿的衣裳多是由青色、蓝色两种颜色的布料制成。不过从他们的文化习俗来看,还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汉族人的影子。

穿青族(也叫青族、川青族)昰中国56个民族之外的族群。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