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是什么意思?

氤氲是什么意思?

yīn yūn 氤氲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1】

◎ 氤氲 yīnyūn

[dense mist] 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唐·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云烟氤氲

“ 氤氲”也作“烟煴”“絪缊”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2】

1.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白虎通·嫁娶》引《易》:“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按,今本《易·系辞下》作“絪緼”。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自氤氲混沌之世,骊连、栗陆之君,卦起龙图,文因鸟迹。”《旧唐书·李义府传》:“邃初冥昧,元气氤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贾相寿词》:“听万物氤氲,从来形色,每向静中觑。”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仙者乃非松乔伦,亦无英魄与烈魂;彼但堕落鬼与神,太乙主宰先氤氲。”

2.迷茫貌;弥漫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华扇赋》:“效虬龙之蜿蝉,法虹霓之氤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汉武帝获寳鼎於汾阴,将荐之甘泉 。鼎至中山 ,氤氲有黄云盖焉。”唐 苏味道 《咏雾》:“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只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孽海花》第一回:“但觉春光澹宕,香气氤氲,一阵阵从帘缝里透出来。” 朱自清 《冬天》:“[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3.指弥漫的烟气。 曹禺 《日出》第一幕:“[ 陈白露 ]自己很熟练地燃上香烟,悠悠然吐出淡蓝色的氤氲。”

4.浓烈的气味。多指香气。 南朝 梁 沉约 《芳树》诗:“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椅杌》:“焚此香也,自下而升者,能使氤氲透骨。”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因为她所留下的氤氲在她走了之后却专门在他的嗅觉上作用起来。”

[编辑本段]【哲学术语】

中国哲学术语,同“絪缊”。万物由相互作用而变化生长之意。

在张载和王夫之的哲学中被用来形容宇宙实体“气”的运动状态。

1.指湿热飘荡的云气。

“氤”字从气从因,“气”指“混沌之气”。“因”指“承袭发展”.“气”与“因”联合起来表示“混沌之气飘荡聚合,轻扬者化为天,重浊者化为地”的变化过程。“氲”字从气从昷,意为“湿热水汽”,这是说“混沌之气”具有湿热特性。因为古宇宙创生理论是古越族的创造,所以古越族用他们经常看到的夏季台风的形成过程来说明天地的形成过程:海面上因强烈日照水温升高而造成大量海水蒸腾,形成散漫的湿热雾团。随后在地球自转的偏转力作用下,无数个湿热雾团开始同向旋转,形成为一个整体:即台风。台风越长越高,旋转越来越快,最终在离心力作用下,其轻扬成分上升形成“天”,其重浊成分下降成为“地”。”

《白虎通·嫁娶》引《易》说:“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意思是说“天地由湿热的混沌之气演化而成;然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气相交,则有万物的化生”。“氤氲”亦作“絪緼”,指混沌之气像飘在空中的丝絮。

南朝 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自氤氲混沌之世,骊连、栗陆之君,卦起龙图,文因鸟迹。”

《旧唐书·李府传》:“邃初冥昧,元气氤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贾相寿词》:“听万物氤氲,从来形色,每向静中觑。”

清龚自珍《辨仙行》:“仙者乃非松乔伦,亦无英魄与烈魂;彼但堕落鬼与神,太乙主宰先氤氲。”

2.迷茫貌;弥漫貌。

三国 魏曹植《九华扇赋》:“效虬龙之蜿蝉,法虹霓之氤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汉武帝获寳鼎於汾阴,将荐之甘泉。鼎至中山 ,氤氲有黄云盖焉。”

yīnyūn

<书>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云烟氤氲。也作絪缊、烟煴。

(下回注意自己查字典)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模糊

http://baike.baidu.com/view/344410.html?wtp=tt